什麼是物化女性?我在網路上只找到中文維基百科對物化的定義:

「物化,意即一個人對待另一個自然人如同物品而非一個人類(換言之,那人成了異化的象徵)。這個詞經常被用於形容傳播媒體,尤其是廣告將女人當成是性玩具一般的看待(縱使這種行為現在也延伸到了男人身上)。
自我物化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物化,這經常是他人對自身看法的一種回應。
物化也是一種將物體轉化為觀測對象的系統化程序。米歇爾·福柯說明了諸如醫院或監獄之類的規訓機構,如何將肉體變成科學知識的客體,並因而被物化。」

但這個定義是否切確我並不清楚,另外也查到了一則有趣的新聞,全文如下。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普林斯頓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男人在看完穿少少的辣妹圖後,腦中操作工具的區塊會活化,但負責對他人展現同理心的區塊會鈍化,顯示美女圖只會讓男人更不把女人「當人看」,也就是物化女性。
負責這項研究的蘇珊.費斯柯表示,她們要求受測大學男生接受MRI儀器(核磁共振造影)掃瞄,分別給他們看穿著整齊的男女照片,以及穿很少的男女照片,並記錄腦部活動。
在看到比基尼辣妹時,男人的前運動皮層(premotor cortex)會活化,這塊區域負責的就是類似操作扳手、螺絲起子的區域。
同時,男人的前額葉皮質區(prefrontal cortex)會鈍化,這塊區域負責情感,能感受到他人的情感與願望。另外,研究者也要求男學生針對自己覺得有多會性別歧視填寫問卷;結果越會歧視的人,前額葉皮質區及其他主管情感的區域都很不活躍。
費斯柯表示,這項結果的含意就是當男性受到性感照片刺激後,「他們會立刻想要『使用』這些軀體」。而歧視者對待女生的方式,就「好像她們不是完整的人」。
費斯柯的建議是,如果在工作場所出現辣妹清涼照,很難期待男人在對待女性同仁時,不會有類似念頭,效應最後會從照片延伸到工作場合。

這是自由時報2月18號的報導,標題下得低級了些,叫「研究發現/看完辣妹照 男人更想『要』」,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自由時報電子報看全文。

是否這個就是物化女生的定義?我想這個還有待討論,不過不管是看到穿少少的辣妹圖或者直接看到穿少少的辣妹,男人便會不把女人當人看,這個現象是如何造成的?撇去什麼原始慾望來看,是所謂的沙文主義的影響造成這個結果的嗎?我對這個問句也存在疑問。我不知道是否女人看到穿少少的男人也會不把男人當人看,這裡當然指的是秀色可餐的那種男人,跟上面報導說的辣妹是異曲同工之妙,這個研究不知道普林斯頓大學有沒有做,不過假如這個現在也是存在的話,是否可以說這是一種「物化男性」?

跟我比較熟的一些人可能知道,我算是一個重視兩性議題的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我也許也算是女權份子(XD,看起來有點怪,不是嗎?)。我對物化女性這件事也滿有興趣了解,在網路上查了一些東西,看到了兩極化的反應,有些人,絕大部份是男性,認為「物化女性」這種話題是女權份子自己吵出來的,一直針對一些無所謂的小地方來入罪男性,這到底是男性物化了女性,還是女性自己物化女性?另一邊當然是痛恨物化女性這種行為的人,這個範圍之中有些網友在想到底哪些舉動算是物化女性,「殺很大」算不算?內衣廣告算不算?「名模崇拜」算不算?電視節目開黃腔算不算?以下族繁不及備載,當然對這個問題也很難有個定論。

難道在大部分國家使用很久的父權主義之下的所有產物,都跟「物化女性」扯得上關係?

最近吵很「胸」的殺很大類型的廣告,是否就是物化女性?這個問題一樣是見仁見智,不過我想認為是的人可能相對來說會多一些,同樣都是穿著緊身小可愛的女生拍廣告,同樣都是以「胸前偉大」來做賣點的廣告絕對不只有這幾齣,以前為什麼沒有鬧得這麼大?因為NCC現在有女權主義者進駐?還是以前有吵過,只是沒有被新聞報出來?至於吵到內衣廣告也有物化女性的成分,這點我不想評論,找個男人來拍內衣廣告也許就可以消弭這個問題,不過我想不到要怎麼拍,也不知道找男生來拍會不會得到相同的廣告效果。回到原本的殺很大,在這個廣告會被突顯出來的議題不只物化女性一個,我想宅男這個議題也應該提出來說一下,不過我實得打這麼多,也許某天有興趣會再就這一點來說出我自己的看法。

物化女性對某些人是很嚴重的問題,對某些人則無關痛癢,從網路上有不少人喜歡拍一些穿得少少的照片給大家看這一點就可以得到証實。像上面說的,也許名模祟拜也算是一種物化女性的舉動,但仍有不少人是趨之若騖;有不少人想當明星,先從寫真集拍起……有很多東西是可以說的,女權主義者也許會說,這些人都是被萬惡的父權主義扭曲了真正應該擁有的價值觀才會做出這些「作賤自己」的舉動,我認為這個說法沒錯,至少在上述這些行為之中,有不少人的原因會是因為男人,而這樣扭曲的價值觀卻早已普遍深植在絕大部分的人的心中了,這點情況很可怕,也許要改也不知道從何改起,更不用說許多人根本就不認為需要改,或者說,他們不認為有什麼不對。

女權主義的想法很好,相對的,我應該也要認同父權主義的想法也不錯,至少兩個都有可取的想法,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但太過分地運用這些想法裡的詞彙來炒作話題,我就不認同了,因為這樣只有「事件」會被大家注意,事件的「本質」則會被忽略。

我不喜歡殺很大這個廣告本身,但只是因為它太白爛,物化女性的部份我沒有注意到,也許我的價值觀早就被「灌輸」了,不過身為一個廣告,它成功了,至少大家都知道有這個東西的存在,這得要稱讚一下這個廣告的製作人。

找資料時找到這個網誌,這一篇的內容我覺得還不錯,可以思考一下,另外,這個是對物化這個說詞的搞笑,也滿有趣,可以參考一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ci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